2020影像基層市場,成械企必爭之地
【發布時間:2020.08.27 信息來源:世紀長河 中文站】
2020影像基層市場,成械企必爭之地
伴隨著科技的發展,醫學影像設備的發展日趨迅速,功能也日趨完善,醫學影像學科目前在臨床的應用也日漸重要。
醫學影像設備收入超過800億元
中國醫療影像市場規模高達千億,是醫療器械中最大的細分行業,近五年復合增長率達到6.5%,遠超全球1%的增速。目前圍繞大型影像器械的主要原創技術已進入靜默期,這給絕大部分技術還處于成長期的國內企業帶來難得的跟進機遇,未來國產醫療影像將繼續沿著由低端向高端進口替代的方向發展,市場潛力巨大。據醫械研究院測算,2018年中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約為5304億元,其中醫學影像市場占比為16%,故據此推算,2018年中國醫學影像設備行業市場規模約為849億元。
產業分布
我國醫學影像產業集聚明顯,企業主要分布在北京(10%)、長三角(43%)、珠三角(22%)等發達地區。產業呈現集聚發展主要是因為醫療器械產品技術涉及到了光學、電磁學、機械學、材料學等眾多學科,技術壁壘極高,因此對人才、資源和經濟環境的依賴相對較高。所有其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南沿海等經濟發達地區。
我國醫學影像企業地域分布情況
醫療影像產業鏈
醫療影像產業鏈可細分為六個環節,分別為原料生產、零部件生產、核心組件制造、主機制造、系統集成和醫院。醫療影像上游原材料種類眾多,電子元器件、傳感元件及材料、結構件為核心組件。
傳感元件作為醫療影像領域重要的元器件,是信號發射和接收部分的重要物理部件,按照不同成像領域有不同傳感器類別。但其輸出信號一般非常弱,需要優化接口電路,在提供足夠增益的同時又不會引入噪聲,因此信號鏈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。信號鏈是從物理信號轉成數字信號的關鍵環節。

另外,醫療影像系統PACS作為數字影像系統下游的重要組成部分,有望在未來得到普及。PACS主要用于醫療診斷圖像的傳輸和儲存,能從多方面大幅提高診斷效率:醫療圖像處理取代了傳統膠片及書信,涉及對所獲取信息的管理,包括用于圖像數據存儲、檢索和傳輸的各種技術。
PACS接受度逐步提升,市場規??焖僭鲩L:目前PACS已在三級醫院較多普及,整體市場規模也在2016年達到58億元人民幣,同時從2010年到2016年PACS市場規模的復合增長率高達39%。
中游影像設備是產業鏈主體,總體向更清晰、更快速、更安全、更便攜、更智能五大趨勢共進發展,因此半導體含量繼續增加。據報告顯示,預計 2020 年全球醫療影像半導體相關元件出貨量達到 7300萬,其中模擬芯片占比從 2014 年 的8.6% 提升至 2020 年 的20.5%。
目前市場主流影像設備主要來自X成像、磁共振成像及超聲成像領域。計算機斷層掃描(CT)、磁共振成像(MRI)、超聲成像為前三大市場。
國產化程度最高的三大領域
從市場規模來看,CT、MRI、超聲是市場規模最大的細分領域,目前均在百億以上。然而,在這些大型醫學影像設備市場,整體國產替代率較低,中、高端市場仍由進口品牌把控,GE、西門子和飛利浦GPS長期占據市場的前三甲,享有超過50%的市場份額。
CT
國產與進口CT存在技術代差,主要以16排CT產品為主。由于高端CT存在很高的技術壁壘,且國內缺乏核心元部件生產能力,目前高端CT產品國產品牌較少,僅東軟和聯影目前推出了128層CT,其他廠家主要產品仍為64層以下CT,主要為16層CT。GE、西門子、飛利浦、東芝等目前CT產品線齊全,高端產品技術優勢領先,可進行例如CTA、心臟快速成像、肺部低劑量掃描等多種臨床掃描功能,相比而言國產產品仍有較長的路要走。
MRI
從市場競爭格局來看,GE、飛利浦、西門子三家約占市場總額80%,聯影已經排名第四,聯影、東軟作為國產磁共振代表,在超導核磁共振領域,尤其在1.5T磁共振市場表現突出,其中聯影的1.5T超導MRI在2015年的國內市場份額中已經超越部分進口企業,國內外MRI的市場競爭差距還較大。
超聲
超聲中低端領域國產產品已媲美GPS,核心部件如探頭和算法已經實現較強自主研發能力,以開立醫療、邁瑞醫療、祥聲為代表的國內企業市場份額不斷增加,輔以天然的營銷優勢,超聲設備已經具備整體國產化基礎,未來將朝著小型化、便攜化方向發展。在分級診療政策推動下,未來五年,國內彩超將逐步實現國產替代。
基層影像設備配置水平處于低位
國內影像設備保有量顯著低于國際水平,增量空間充足。相關數據顯示,截止2017年,國內DR保有量約5.5萬臺,MRI保有量為8000余臺,CT保有量為1.9萬臺。2019年中國CT保有量為2.5萬臺。
2017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數達98.7萬個,其中醫院3.1萬個,包括三級醫院2340個,三甲醫院1360個,二級醫院8422個,一級醫院10050個,基層醫療衛生機構93.3個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,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.5萬個,鄉鎮衛生院3.7萬個。僅計算醫院層面,每個醫院的DR、CT和MRI的保有量僅為1.8、0.6和0.3臺。對比美、日等發達國家,美國和日本每百萬人口的CT擁有量分別為32.2臺和92.6臺,而國內僅為14.3臺,配置差距仍然較大。
分級診療為長期利好,基層醫療機構需求增多
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的提升一直是國家醫改的重要組成部分,近年來,國家衛健委多次下達文件要求提高縣醫院醫療服務能力,而醫學影像科的設置是其中的重要內容。
2018 年 9 月,國家衛健委、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出通知,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開展“優質服務基層行”活動,并制定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能力標準,要求對照標準提升服務能力和改善服務質量,將推動 3.7 萬家鄉鎮衛生院和 3.5 萬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升級成二級醫院。
2018年衛健委在《全面提升縣級醫院綜合能力工作方案》中明確提出,到2020年,500家縣醫院(包括部分貧困縣縣醫院)和縣中醫醫院分別達到“三級醫院”和“三級中醫醫院”服務能力。
基層醫院升級預計帶來超過 50 萬臺影像設備更新,利好以基層和二級醫院為主國產品牌。
總的來說,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醫療器械產業起步早,居民的收入水平及生活水平相對較高,對醫療器械產品的質量及服務要求較高,市場規模龐大、需求增長穩定。全球醫療器械整體維持一個緩慢增長態勢,且其增長的主要動力來源于新品對存量的替代、配套耗材的使用以及新興國家醫療器械市場的發展。
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是全球最具潛力的醫療器械市場,產品普及需求與升級換代需求并存,近年來增長速度較快,國產替代空間大。而隨著相關醫療政策落地,醫療發展中心開始向發展落后、發展不平衡的基層市場轉移,醫療影像市場作為國內醫療器械最大的板塊,將得到不錯的發展,利好國內醫療影像設備企業,特別是以基層市場為主的國產企業。
來源:器械之家、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、前瞻產業研究院,較原文有修改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