兒科、針灸、推拿成國家力推中醫項目
【發布時間:2019.11.11 信息來源:中文站】
近日,國務院印發《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》(以下簡稱《意見》)。《意見》指出,彰顯中醫藥在疾病治療中的優勢,加強中醫優勢專科建設,做優做強兒科、針灸、推拿等專科以及心腦血管病、腎病、周圍血管病等專病中醫診療。同時強化中醫藥在疾病預防與康復中的作用,推廣體現中醫“治未病”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,發展中國特色康復醫學。據悉,該《意見》是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名義發布的第一個中醫藥文件,包括近期落幕的全國中醫藥工作大會,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以國務院名義召開的全國中醫藥大會。這意味著中醫藥的發展成為重要國策,其在國內醫藥領域的地位將進一步提升,同時中醫藥行業也即將迎來全面發展的大好時機,一系列國家力推的重點項目將成為風口!中醫學是中國的偉大發明,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,通過"望聞問切"四診合參的方法,探求病理,以辨證論治原則,使用中藥、針灸、推拿、按摩、拔罐、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,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。經過幾千年的臨床實踐,證實了中醫中藥無論是在治病、防病上,還是在養生上,都是確鑿有效可行的。在“治未病”中的主導作用、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、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,是中醫藥的主要特色和優勢。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中醫藥工作,近些年一直把中醫藥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,中醫藥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績。同時也要看到,遵循中醫藥規律的治理體系亟待健全,中醫藥發展基礎和人才建設還比較薄弱,中醫藥傳承不足、創新不夠、作用發揮不充分等一系列問題需要解決,這也是國家層面出臺該《意見》的初衷。《意見》在發展中醫藥診療優勢中明確了“三個強化”。第一,要強化中醫優勢??平ㄔO與重點專病的診療技術,及時總結形成診療方案,鞏固擴大優勢,帶動特色發展。爭取用3年左右時間,篩選50個中醫治療優勢病種和100項適宜技術、100個療效獨特的中藥品種,及時向社會發布。第二,強化中醫藥在疾病預防中的作用。結合實施健康中國行動,促進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級。在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中豐富中醫治未病內容,鼓勵家庭醫生提供中醫治未病簽約服務,到2022年在重點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廣20個中醫治未病干預方案,大力普及中醫養生保健知識和養生保健方法。第三,強化中醫藥特色康復能力。促進中醫藥、中華傳統體育與現代康復技術融合,發展中國特色康復醫學。實施中醫藥康復服務能力提升工程。依托現有資源布局一批中醫康復中心,加強中醫醫院康復科建設,在其他醫院推廣中醫康復技術。針對心腦血管病、糖尿病等慢性病和傷殘等,制定推廣一批中醫康復方案,推動研發一批中醫康復器具。大力開展培訓,推動中醫康復技術進社區、進家庭、進機構。可以說,“三個強化”將中醫藥學的優勢貫穿疾病預防、診治、康復三個階段以及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,是維護人民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的集中體現。在促進中醫藥傳承與開放創新發展的具體措施上,《意見》強調,要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及中醫藥重大科學問題,建立多學科融合的科研平臺。在中醫藥重點領域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,建立一批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、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。加快中藥新藥創制研究,研發一批先進的中醫器械和中藥制藥設備。同時支持鼓勵兒童用中成藥創新研發。研究實施科技創新工程。支持企業、醫療機構、高等學校、科研機構等協同創新,以產業鏈、服務鏈布局創新鏈,完善中醫藥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模式。中醫藥的現代化與創新化非常重要,屠呦呦受中醫典籍啟發提取出青蒿素,便充分彰顯了中醫藥的科學價值。伴隨著中醫藥產學研一體化模式的不斷發展,未來我國也將產出更多醫藥學重大成果。
《意見》還專門指出,要以信息化支撐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。實施“互聯網+中醫藥健康服務”行動,開發中醫智能輔助診療系統,推動開展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和遠程醫療服務。時下熱門的“互聯網+大健康”企業——宜生到家便是線上線下一體化健康服務的代表,并且將該服務做成了行業中的特色業務。該公司通過線上下單,個性化上門服務的方式提供小兒推拿、產后調理、中醫推拿和康復理療等,讓大眾足不出戶就能解決日常健康問題、享受保健康復護理等服務,真正實現了互聯網與健康服務的鏈接,同時讓個性化中醫健康服務落地千家萬戶。2018年10月1日,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納入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,世衛組織駐華代表施賀德說過,中醫藥不僅將在治病方面發揮作用,還會在保證人類健康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。中醫藥的貢獻已經逐步得到整個世界的認可。正如《意見》所指,要將中醫藥納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“一帶一路”,實施中醫藥國際合作專項,推動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,大力發展中醫藥服務貿易。除了造福國內民眾的健康,中醫藥還將成為國家發展國際合作的重要內容,這為整個中醫藥行業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前景。